近来在读顾炎武的《日知录》恒捷配资,读到‘两汉风俗’这一条时,发现顾炎武非常有意思的一段论述:
东京之末,节义衰而文章盛,自蔡邕始,其仕董卓,无守,卓死,惊叹无识。观其集中滥作碑颂,则平日之为人可知矣。以其文采富而交游多,故後人为立佳传。——《日知录·卷十三》
顾炎武的意思是说,东汉末年,节义衰败而文章繁盛,这种情形始自蔡邕。蔡邕受董卓征辟出仕,是没有操守;董卓死后,蔡邕发出一声叹息,是没有见识。看他文集里都是些滥作的碑文颂文,蔡邕平日里为人如何就可以推想而知了。
只不过因为他文采卓越而且交游多,所以后人为他做传的时候,都是一些褒扬的话。嗟乎!士大夫君子处于朝代末世,常因背负一世之名而转变了天下风气,看看蔡邕的为人,应当引以为戒啊!
为了佐证自己的论述,顾炎武还引用了南朝宋大臣袁淑对蔡邕的评价——伯喈衔文而求入。袁淑的评价更露骨,把蔡邕说成靠文章求官做的家伙。
如何看待顾炎武对蔡邕的评价
顾炎武认为,东汉光武帝有鉴于西汉灭亡,尊崇节义,敦厉明实,所任用的都是经明行修的人才,所以东汉社会风俗为之一变。尽管东汉后期,汉桓帝、汉灵帝宦官干政、朝政混乱,天下烽烟四起。
但在仁人君子的努力下,朝政“倾而未颓,决而未溃”。比如两次“党锢之祸”,正是士人对抗宦官的表现恒捷配资,黄巾起义虽然声势浩大但被迅速镇压。所以东汉一代,虽然人才比不上西汉卓越,但士风似乎超过了前代。
顾炎武‘两汉风俗’的总体论调就是这样,那么如何看待他对蔡邕的评价呢?
蔡邕大家都不陌生,他是东汉名臣,文学家、书法家,才女蔡文姬之父。蔡邕博学多闻,精通音律,才华横溢,通经史,善辞赋,工于书法,是东汉著名的大学者。董卓掌控朝政时,蔡邕被逼出仕,后来王允、吕布诛杀董卓,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,坐罪下狱,死于狱中,享年六十岁。
读《三国志》的时候,看到王允杀蔡邕一节,总是感到非常费解,只能简单归结于王允诛杀董卓后,有些志得意满,飘飘然了。看到顾炎武的评论,好像感觉蔡邕没那么冤了,但仔细推敲一番,恐怕顾炎武的评论也有失偏颇。
第一,我们梳理蔡邕的人生经历,他并不是一个谄媚的人。
汉桓帝时,中常侍徐璜、左悺等五侯,擅权不法,听说蔡邕的琴鼓得好,于是告诉桓帝,命令陈留太守督促他启程。蔡邕不得已,走到偃师,假称生病,返回家中。
熹平六年(177年),灵帝下诏自责,并下令群臣各自陈说可行的治理国家大事的措施。蔡邕上密奏陈说应该施行的七件事,无不切中时弊,可惜汉灵帝不采纳。蔡邕还上奏认为妇人、宦官干预政事,是怪异发生的原因之一,结果被曹节看到,准备报复蔡邕。
后来蔡邕被陷害下狱,好容易被赦免,又得罪了中常侍王甫的弟弟王智,于是密告蔡邕心放怀怨,诽谤朝廷。灵帝宠幸的人也都诬陷他,蔡邕害怕无法幸免,于是逃命江海,远走吴会之地,往来依靠泰山羊氏,在吴地共待了十二年。
从蔡邕早年的经历来看,他并不愿意与宦官沆瀣一气,称病避免朝廷的征召就是例子;汉灵帝时期,蔡邕一如当时正直的士人君子一样,坚决与宦官们对抗,被迫害下狱,甚至远避江海十几年的时间。袁淑说蔡邕“衔文而求入”,是无稽之谈。
第二,蔡邕出仕董卓,是被逼迫的。
中平六年(189年),灵帝去世,董卓任司空,专擅朝政,听说蔡邕的名气,于是征召他,蔡邕推说有病不能去。董卓大怒,骂道:“我有灭人三族的权力,蔡邕就算骄傲,也是不过转足之间的事而已。”又急令州郡征召蔡邕到府,蔡邕不得已只好应命。
初平三年(192年),董卓被诛杀,蔡邕在司徒王允坐上,不知不觉说起董卓来,并为之叹息,脸色都变了。王允勃然大怒,呵斥他说:“董卓是国家的大贼,差点倾覆了汉室。你作为臣子,应该一同愤恨,但你却想着自己受到的礼遇,忘记了操守!现在上天诛杀了有罪的人,你却反而为他感到伤痛,这难道不是和他一同作为逆贼吗?”
并随之将蔡邕收押交给廷尉治罪。蔡邕递上辞表道歉,请求受到刻额染墨、截断双脚的刑罚,以求继续完成汉史。士大夫大多同情并想要救他,没有成功,蔡邕最终死在了监狱里。郑玄听闻蔡邕的死讯后,叹息说:“汉朝的事,谁来考定啊!”
综上所述,顾炎武说东汉末年节义衰退是没毛病,但批评蔡邕却有点过了。蔡邕不光才华横溢、博学多闻,也是一个正直之士。
参考资料:《日知录》、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
融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