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︱邓飞擒牛宝
2025年9月3日,北京举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阅兵。这场活动不只是在追忆历史,也是在向外界展示中国军事的最新进展。最抢眼的部分之一,就是各种与“电子战”“信息战”相关的装备与部队齐齐亮相。它们的重要性,不仅关乎战场技术,更直接影响未来台海局势以及中美竞争的走向。
先说电子战。这类装备的主要作用,就是用电波干扰对手:让对方的雷达看不清、通讯听不见、导航不准确。阅兵中亮相的电子对抗车辆,能在大范围内搜寻和监控信号,必要时对特定频段进行压制。简单讲,就是先把对方“耳目”弄乱,让其指挥与协同变慢变差。在今天的战争里,电波就像空气一样重要,谁能把握住相关的频道,谁就更容易抢到先手。这些装备都是现役、自主研制、已可使用擒牛宝,显示中国在这个领域的能力已经不只是概念,而是能上战场的工具。
再看网络空间作战。这支力量结合了指挥、侦察、对抗等功能,目的在于“保护自己、干扰对手”。在数字化时代,军队对网络的依赖非常高——从作战命令到战场画面、从后勤数据到装备健康状态,几乎都经由网络传输。一旦网络被攻击或瘫痪,部队就会像失去神经的身体,动作迟钝、反应混乱。阅兵中展示的相关装备,就是要在平时加强防护、战时迅速反击,保障己方的连接安全,同时让对手的网络系统出现障碍。
第三块是信息支援。它的任务,说穿了就是让讯息“搜得到、传得快、看得懂、用得上”。战场网云车、信息融合车等装备,能把来自陆海空天的各种资料整合起来,让指挥员能在同一个画面上看到全局、迅速下达命令;也让不同军兵种之间的协同更顺畅。这意味着,不管是海上封锁、空中打击,还是登陆作战,都能在更完整的情报支撑下进行擒牛宝,提升整体效率与准确度。
把镜头转向台海。外部介入一直是最不稳定的变数之一,特别是美国的军事存在。电子战能力可以在台海周边建立一层“看不见的屏障”:对对方的通讯、雷达、导航实施干扰与压制,让其在关键时刻难以协调行动;这会提升外部军力介入的难度与成本。网络作战则提供另一种手段:既要防住对方对己方的渗透,也能在必要时让对方的关键系统(比如通讯或能源调度)承受压力。再加上资讯支援把陆、海、空、火箭军等力量串在一起,让各单位能在同一套资讯系统下协同,整体作战就更有把握,也更能控制风险与节奏。
美国长期依靠“信息优势”在全球行动:看得更远、传得更快、算得更准。中国近年的发展,正在把差距补上,也让对手过去的优势不再稳固。电子战让美方在前沿的雷达与通讯容易受到影响,网络防御让对方的渗透更难得手,反过来的网络反制也会让介入者多几分顾虑。当对手发现“看不清、说不准、联不起来”的风险提高,任何介入决策都要重新计算代价。
当然,展示是一回事,真正把能力用在实战、用在体系化的联合作战,又是更高一层的要求。电子与网络的攻防,必须与火力、机动、侦察等环节紧密配合:频段怎么分配、资料怎么整合、谁拥有最后决策权,都需要长期演练与规范。对手也不会原地踏步,美国同样在升级抗干扰通联、分布式指挥与替代导航方案。这是一场持续的拉锯,不会因为一次阅兵就分出胜负。
但从战略效果看,这次亮相已经达到两个目的。第一,向外界表明:未来的胜负,不单靠火力规模,还要看谁能把信息用得更好、把对手的信息打乱。第二,迫使潜在介入者与台海各方重新思考:与其单纯追求更多平台与装备,不如把资源放在抗干扰、抗破坏、抗迷航的“韧性设计”上,让系统即使短暂“失联”,也不会马上“失能”。
总结来说,九三阅兵把电子战与信息战放到台前,传递了清楚讯号:未来的竞争,核心在“谁能守住自己的信息、谁能打乱别人的信息”。对台海局势,这种能力有助于降低外部干预的有效性,让局面更可控;对中美博弈,它则是重要的平衡力量,增加对手冒进的成本。真正的较量,不在阅兵场上,而在看不见的电波与数据流里。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把相关力量当成国防现代化的重点:因为它不只提升作战能力,也为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,提供了更加主动、更加灵活的选项。
融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